• Exhibitions

獨棟住宅或許最能表達居住者對於“住”的理想。在台灣,中國及香港不同的歷史背景或文化差異影響,衍生出不同的獨棟住宅發展的方向。住宅,除了對居住者的需求做出回應外,透過展覽的方式來跟一般的大眾產生對話,讓參觀者理解這12件作品背後的故事,從中找尋自己對住宅的價值認知,歡迎大家6/11-7/5來理和建設孵空間參觀《讀/獨宅》住宅展。

展期|2016.06.11~07.05 9:00-18:00
地點|理和建設 Zero Space孵空間(台灣大道三段308號)
費用|免費

活動後記:

‧我們該如何活著

台中市建經協會今日至孵空間「讀/獨宅」展覽現場參觀交流,特別邀請了朱弘楠建築師為作品做導讀。

朱建築師首先沿著建築的歷史脈絡前進:由大航海時期的威尼斯商人開始談起,直至現代主義柯比意大師的名言—「住宅是生活的容器」,促成世界大戰後全球化的現代主義思潮,讓我們對比現今獨棟住宅不同價值系統的建立。

再來特別談到「居」與「住」的不同層次,「住」是人類原始的生活行為,擁有遠古記憶;而「居」則具有時間性,是當下階段的一種狀態。朱建築師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:現代建築師就如同芭蕾舞者,雙腳前後平開停格在半空中,一方面要向後關注到原始本能住的需求,另一方面須同時向前,給予屬於當下最好的,安居的狀態。

感謝各位建築同業及先進的參與,也謝謝朱建築師以義大利作家 Italo Calvino《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》中的五個面向:「輕、快、準、顯、繁」,和作者未完成,但他以自身經驗理解的第六個面向「稠」,為我們做了一次精彩獨特的建築導讀,並藉由作品中思想「我們該如何活著」,這件亙古以來的大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