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心與心的對話-一輩子的起家手藝‭ ‬活動小記

思宅展職人手路系列工作坊,想與參加民眾分享的,不僅是手作樂趣,更是眼、心、手一致的體驗,感受在日復一日的琢磨裡,職人是以何種心思與自己、與器物對話,以及如何透過細節及意念,將深刻的生活意識灌注於器物之內。

「雞毛撢子就像人一樣,要多動、多使用,曬曬太陽,才會長久。」活動中,來自彰化埔鹽的陳忠露師傅穿梭在民眾身邊,俐落地為每人調整手中逐漸成形的雞毛撢子,「這個不需要什麼功夫,就是要花時間而已。」綁紮雞毛撢子已經超過一甲子的陳師傅靦腆地說,「以前嫁女兒的十二禮和入厝禮中,最重要的就是雞毛撢子。」真實且溫暖的起家盼望,在陳忠露師傅完全遵照傳統、手工一片片纏黏羽毛的過程中延續了下來。

彰化埔鹽豐澤村曾是全國第一的雞毛撢子生產地,談到堅持了六十年背後的緣由,「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養雞,逢年過節,廟口的乞丐撿到漂亮雞毛捨不得丟,將羽毛綁在竹棍上揮舞著玩,我爸爸見到,就學著綁成了打掃用的雞毛撢子…。」父親開啟豐澤村雞毛撢子盛世,陳師傅則因始終感念父母親白天務農、夜晚製作雞毛撢子,只為給孩子過上更好生活的傻勁,所以至今仍不願放棄,成為了台灣傳統手作雞毛撢子的最後職人。

孵空間內,沒見過雞毛撢子的孩子,偕著與雞毛撢子一起長大的父母,一邊踩著棉線,一邊以指頭小心地沾取漿糊,將雞羽仔細地黏上木棒…,日常器物猶如建築,都由手工一點一滴打造,我們共同體驗了數十年如一日的起家手藝,也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,能與手中器物的細節故事產生共鳴。